商情資訊
資金回籠難度愈發大,應收賬款增勢惹人愁——企業新三角債卷土重來?
今年三季度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特別是中小公司應收賬款不斷上升,不少企業資金鏈緊張,下游客戶之間拖欠貨款或要求少付貨款的現象正在增加,資金回籠難度越來越大。上世紀90年代,國內企業之間拖欠貨款形成的連鎖債務關系依然讓人記憶猶新,而現今相似問題的重現,是否意味著新“三角債”卷土重來?
中小上市公司應收賬款激增
國內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報,讓應收賬款激增這一事實再次顯現,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應收賬款上升尤為明顯。
記者針對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值超過百億元的74家上市公司統計發現,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超過8成公司應收賬款較去年末上升,74家公司應收賬款總額達到866.4億元,較2012年末上升25%,有增速加快趨勢,其中建筑工程、資源類、高端制造業成為應收賬款激增的重災區。
不少應收賬款激增的上市公司在三季報中表示,應收賬款大幅上升,主要是因為客戶采用票據結算工程款或貨款增加幅度較大。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實際上,用票據結算無非就是多了一種賒賬的金融工具,可以有一定期間的賒賬期限。
在回籠資金的過程中,由于賒賬幅度的上升和期限的延長,上市公司處境愈加艱難。創業板上市公司通裕重工[-1.75%
讓企業無奈的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還不能輕易起訴拖欠方,因為欠款的企業幾乎都是下游大客戶,一旦對簿公堂,以后就做不成生意了,這種企業間的債務行為漸成鏈條。“現在欠款很正常,也比較普遍,你欠我的,我欠他的,上世紀90年代的‘三角債’莫非又回來了?”一位上市公司高管感慨。
債務問題蔓延沖擊信用環境
記者了解到,債務情況和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有很大關系,在行業之間呈現很大的差異性。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債”的產業鏈上,大企業在原料、輔料供應中處于上游,大企業資金緊張,依附在它周圍的中小企業就沒有了源頭活水,相互之間就開始欠賬,原本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就成為“三角債務鏈”資金壓力的主要承擔者。上海亮碩光電科技CEO李華說:“很多工程項目的總包商對照明供應商欠款嚴重,不少中小企業就被‘拖死了’。”
與此同時,大企業受“三角債”影響有限,主要原因是內部控制制度較為完善,而且應收賬款來源相對分散。而中小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往往對下游企業采取低首付的銷售方式。這樣一來,當下游企業需求出現問題時,客戶回款相應減慢,企業面臨的回款壓力和壞賬損失就大幅增加,最終使“三角債”沿著產業鏈向上游不斷傳遞。
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牟淑慧認為,“三角債”大量出現只是表面現象,反映出來的本質問題是社會信用的缺失,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制經濟,但目前部分企業拋棄了誠信。
解決新問題要有新方法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等學者認為,上世紀90年代那次“三角債”讓人記憶猶新,從成因上看,那次“三角債”主要是由于當時央行緊縮銀根導致貨幣流動性不足,企業資金短缺,而去年以來逐步凸顯的新“三角債”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濟形勢復雜造成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的經濟結構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去年做出的《要高度警惕當前新的企業“三角債”問題》的報告認為,與上世紀90年代的“三角債”危機不同,此次各種類型企業均有涉及,且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更為嚴重;地方投融資平臺和大型基建項目成為“三角債”的源頭之一。
裴成榮認為,對于一般企業之間的債務循環,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等傳統行業之間循環的債務問題,政府“該放手的要放手”,即便是國有企業,也要考慮用市場化手段來間接處理。
除此之外,針對地方投融資平臺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也被卷入“三角債”的特點,專家認為可通過適當放寬地方政府發債等方式來弱化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所籌集資本可通過財政注資方式補充平臺資本金。同時,還應約束地方舉債行為和投資沖動,規范平臺及利益相關者的投融資行為,避免債務鏈條的擴張。
(來源11月15日 深圳特區報)